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Ag百家乐官方 > 新闻动态 > 乾隆帝拒绝英国通商请求,只因狂妄自大吗?乾隆:我对西方很了解_康熙帝_中国_钟表

新闻动态

乾隆帝拒绝英国通商请求,只因狂妄自大吗?乾隆:我对西方很了解_康熙帝_中国_钟表

发布日期:2025-07-06 23:38    点击次数:174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和描述,字数控制在原文附近。

---

1792年,英国政府以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由,派遣外交官乔治·马嘎尔尼率领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访问清朝。这是西欧国家第一次正式派遣使节团体前往中国。

马嘎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廷提出了一系列开放通商的请求,然而乾隆皇帝却以“天朝物产丰富,应有尽有”为由,断然拒绝了这些要求。许多后世评论家批评乾隆皇帝沉浸于“大清天朝上国”的虚幻自豪感中,自视为天下第一,忽视了外部世界的迅速变革。事实真的是如此简单吗?乾隆皇帝拒绝英国通商要求,真的仅仅是因为狂妄自大吗?

![马嘎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帝是一位热衷于西学的开明君主。他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技与知识非常感兴趣,积极召集数学人才研究勾股定理等数学原理,甚至首次提出了“元”和“次方”的数学概念。康熙设立了陈列西方科技产品、书籍和画作的如意馆,并派遣以耶稣会士为核心的专家团队走遍中国,绘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间还保持书信往来和礼物交换,彰显他对西方的开放态度。

展开剩余89%

康熙十三年(1674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仿效明代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完成了新版世界地图《坤舆全图》,为当时的清朝人民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

雍正皇帝对西学兴趣较少。当洋教在内地逐渐传播开来,福建福安发生教会敛财和教堂男女混居的丑闻后,他下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境内传播教义,并将其驱逐出境,加强了海禁政策。尽管如此,他仍然意识到西学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创建了西洋学馆培养翻译人才。他本人还会穿西式服装、使用西式钟表,甚至戴假发扮演西方绅士。

![《坤舆全图》东半球部分]

在康熙和雍正两代都对西方文化有所接触的背景下,乾隆对西方的了解并非浅薄。乾隆自幼喜欢研究西洋钟表,对传教士西澄元发明的“自行狮子”机械玩具尤为着迷。他曾下诏让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多进贡镀金洋景表亭。巴黎和伦敦的时尚商品很快通过商船和传教士传入清朝,欧洲顶尖钟表匠人专为皇帝喜好制作精巧时计,甚至有商人直接将制造钟表的机械设备运往广州,建立起钟表工厂,专门为皇室和贵族生产奢华产品。

康熙与路易十四是一代人,乾隆与路易十六则为同时代人。乾隆同样保持与法国国王的通信。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乾隆曾劝告路易十六严厉镇压反对派,但路易十六未采纳建议,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这场革命让乾隆对欧洲的动荡保持高度警惕,这种警惕也影响了他对英国使团的态度。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

因此,乾隆的确有些自负,但这并非源于对西方发展的无知,而是基于对当时清朝国力的自信。在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取得“十全武功”、农业经济繁荣、人口近三亿的盛世背景下,他的骄傲在所难免。更何况马嘎尔尼访华时,乾隆年逾八十,思想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缺乏对工业革命及全球市场变革的远见。

![乔治·马嘎尔尼(1737年—1806年)]

自17世纪以来,英国接连击败西班牙与荷兰,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悬挂米字旗的战舰在四大洋上巡航,英国龙虾兵在北美、印度和非洲拓展疆土,逐步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带动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强国,在欧洲列强中占据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乾隆对西方并非无知,他通过传教士、使节口述及边境官员报告,对英国有一定了解。他察觉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当马嘎尔尼使团携带炮舰抵达时,便对其是否有觊觎中国东南海疆的企图保持警惕。听闻英国使团带来贡品,乾隆的防备才稍稍放松。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

1788年至1792年间,位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在西藏喇嘛沙玛尔巴煽动下,入侵西藏。乾隆派遣将领福康安击退入侵者,并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围攻廓尔喀首都。廓尔喀国王逃往英属印度边境,向总督康沃利斯侯爵求援。康沃利斯侯爵虽然未公开支持,但暗中派遣使团与廓尔喀协商武器援助。

然而,在使团抵达前,廓尔喀投降并拒绝接受英国的武器支援,遣送使团离境。但显然,英国在背后对廓尔喀入侵起了助力作用,福康安也因此对英国保持冷淡态度。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英国在西南边境的插手行为令乾隆极为不满。虽然他认知英国强悍,但在他的国土观念中,很难理解英国庞大的全球殖民体系。甚至在会见马嘎尔尼使团时,乾隆曾询问英国的位置及其与俄国的关系,表明他对英属印度与英国本土的联系并不十分清楚。

这一困惑在道光年间依然存在,许多人讥笑战争爆发时,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实际上,道光提出的疑问与乾隆相似,均源于对“日不落帝国”全球形态的认知不足。

![道光皇帝]

尽管乾隆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他依然非常清楚东南海防的重要性,深知中国水师与海防的现状。他下达谕令,要求加强东南海疆防备,严防英国人借通商之名侵占土地。英国人虽善于航海,但登陆能力有限,难以深入内陆,故地方官员须严防死守口岸。若外国船只假称贸易进入天津、宁波等地,应立即驱逐,以兵威震慑。浙江至广东沿海均需严密防范。

与此同时,乾隆指示两广总督长麟在与马嘎尔尼使团交流时,要耐心劝导。长麟甚至以减免部分进口税或允许修改部分贸易规则的方式,安抚使团情绪。1793年10月,乾隆向长麟下达指示:“传知该使臣,尔国王此次差尔航海远来,纾诚纳赆,大皇帝原深为嘉许,赏赐优加……大皇帝并无嗔怪尔等之心,尔等不必害怕。”通过这种“小恩小惠”,乾隆既避免激化矛盾,也试探英国使团是否有其他图谋。虽称英国人为“英夷”,乾隆对其潜在威胁心知肚明。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随团画家绘制的清军兵丁与鸟枪]

乾隆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审视马嘎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条款,会发现其内容与1842年《南京条约》极为相似。使团要求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登陆经商,这对应后来《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为通商口岸,英国君主派驻领事管理商贸事务。乾隆若非为购买西洋钟表等奢侈品,甚至连广州十三行都不会开放。

使团还请求在舟山或广州附近划定一处无防备小岛供英国商人使用,用以停泊船只、存放货物和居住商人,即后来的香港岛。乾隆害怕英国据岛不走,断然拒绝。最终《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成为英国永久领地。

此外,马嘎尔尼使团希望公布税法,允许英国商船按照既定税率缴税,不被额外征税。该条款在《南京条约》中得以体现,税率公示后,中国地方官员难以刁难英国商人,损害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使团还请求取消工行垄断,开放自由贸易。《南京条约》虽名义开放,但广州十三行垄断仍存在,保障了中国对英贸易的巨大顺差。

至于双方官员平等往来等外交条款,清朝当时视为越权行为,断然拒绝,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默认西方列强设立公使馆。

![第一次鸦片战争]

综上,马嘎尔尼使团提出的请求,除无割地赔款外,几乎与《南京条约》条款相似。这让乾隆及朝臣高度警惕。康熙曾预言,未来中国恐将受制于西洋诸国。乾隆时代,西方实力进一步提升,他的戒心更甚。

乾隆拒绝通商,除了天朝上国心态和维护封建小农经济外,更因认为马嘎尔尼提出的条件会损害中国主权与统治。虽然这一决策使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良机,导致后来被动挨打,但历史从不简单,每个决策都与当时国情、统治阶级利益及社会文化认知紧密相关。

在应对马嘎尔尼使团时,乾隆选择了最符合满清统治利益的策略,同时严防英国侵略。尽管他低估了英国的未来潜力,但对英国的实力和野心已有清醒认知。

---

作者:铁骑如风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张宏杰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2]白新良 《乾隆皇帝传》

[3]欧立德 《乾隆帝》

[4]张懿德 《论乾隆帝对马嘎尔尼使团态度的转变》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这样改写后,内容更详实,细节更丰富,也保持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字数。你觉得怎么样?需要调整风格或者加点什么细节吗?

发布于:天津市